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散文] 家



2012.09.26


  十八歲那年離家,實不知道,這一去再也回不來了。

  近日欲返台南居住讀書,母親在那買了一間小公寓房給我,也因所貲甚鉅,故其他零零總總的生活用品,不得不撙節斟酌;為此,特意回到舊居尋些舊器,以供暫居時所用。

  許久沒回舊居──大約五六來年沒回,整幢房屋已成灰暗之態,門把鎖孔也多鏽蝕,輕輕一碰,指尖便沾上紅褐色的鏽粉,像是凝固的血般,欲剝落的,覆在傷口的渣滓。不知什麼使我心中酸楚,那樣的酸是無來由的;我並不是特別懷念那些舊日子,但舊了是舊了,卻也不該因其蒼老,讓毀損成了理所當然。

  離家後,便鮮少回家,多半都在外地漂泊──有著許多理由,讓自己在外頭待著,彷彿流浪是青年的志氣,回了家,這志氣便滅了,像風裡的燭火,在燈芯尚未燒盡前,熄了,而長長的蠟淚,都是時間的疤。某一天父母因老房子漏水嚴重,便另尋他居,斷然搬了。還來不及道別,親自收拾細軟,就搬了。

  再次回家,便是住在新家,覺得那是棟監獄。我獨擁有一個樓層,那裏的書櫃書桌擺設,在回家前就已經確定了。我將一些書放在櫃子裡,將一些兒時買的人偶放在櫃子裡,像是那些亂無章法的情事,放著擺著,整整齊齊地安頓在預備好的空間。夜裡,我安安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想看幾本小書,卻看著文字發呆;想高中時躲在那小小的房間裡偷看的小說漫畫,側耳聽著樓梯是否傳來腳步聲,聽著夜裡車子續續馳騁,聽著廊外的陽台外的那片果園,蟬叫得像把肺給撐破,哇哇哇地佔據了整節夜晚的旋律。新的窗戶是氣密窗,房子裡頭安靜異常,沒了蟬鳴,沒了街上來往的車,像是脫離了原本熟悉的世界,坐在絕壁的空間哩,孤獨地蜷縮著。

  我用鑰匙轉開時不時作對不讓我旋開的鐵門,多少次被鎖在外頭,望著鐵窗裡客廳,看著看著不知怎麼就哇哇大哭起來;推開當年不知因何事被母親砸壞又修好的鋁框玻璃門,我依然記得,當時玻璃碎掉,垮下的瞬間,恐懼宛若蛛網,在嚎啕的哭聲中散裂開。我看見被遺棄的舊書桌,裡頭還有當年用油墨印表機印下來的小說,一些散的冊子,是我走向文字的一小步;那時每到十二點,我定偷偷取出其中一本,大力用筆,寫著自己的故事;看見一些圖畫;一些被記在桌面,瑣碎無聊的心情。陽光穿透粉色的窗簾,我走向窗,曾經躲在這扇馬賽克玻璃的窗背後,偷偷掀開簾子,推開一點小縫兒,害羞地看愛人站在門口。那門,在全家出遊前,被一台冒失的車撞得稀巴爛,停在門口車子也成了一坨廢鐵。

  我四處走走,逡逡巡巡,屋子裡,一整片一整片的暗沉印在牆上滿是,像被甚麼浸泡過的軟爛的痕跡;白蟻在地上築起密布如蛛網的木屑長城;這些是之前不曾有過的景象,今天,突然像戲法般被變了出來。母親搖著頭,喃喃地說:這房子壞得厲害,該拆了,該拆了……

  在離開的路上,不知怎麼了,突然覺得有些事情變得不一樣了。十八歲之後,母親說我的笑容變少了;我感覺自己開始傾斜,現實甚麼的,像把刀般地刺過了來,還來不及躲,也沒勇氣逃,便握著刃端,流著血,怕它就要往胸口裡刺去。我時常在夜裡流淚,時常想著人,想著事情,想著那些無法抑止的壞毀,就像房子,一孤獨,就要散了,要被拆了。是不是有一種象徵,在我離開家的那年,像是中古世紀的卜筮,隱喻某種無法追回的,已然斷去我與過往的牽絆;那樣的斷裂,使我的靈魂始終漂浮,遊蕩,找不到一個適得其所的地方,懸在半空,像是被掛著般。那些自己存在的,證明自己的事兒,就只剩一攤灰,隨風翻攪,最後不知散到何方。

  後來書寫中,我發現自己經常提到「現實」二字,那樣恐怖的詞意一種在精神裡盤繞不去。每天舊的東西,用罄的物,就是防不了要被丟的命運,有一天那房子勢必會被拆了,我想自己也必然會被拖拉得不成人樣;但我應該還能記得一些甚麼,就算不見了的東西,卻好像還活在眼前。我努力與自己對抗,對抗那些衰老,那些寧靜的凋零,那些黑暗中沉默進行的遷徙。秋意正濃,我拉開窗簾,將落地窗門推開一點小縫兒,午後之風微帶涼意,吹得門前尚未砍去的波蘿蜜樹落葉紛紛。如今,小時的愛人已經成熟,想像那結實碩大的婆羅蜜果懸在樹頭,空氣裡正飄散濃烈無法忘卻的氣味。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雜感] 留下的滋味


2013.02.24

留下的滋味

  昨日聽焦桐演講,講的是飲食,是我們出生後潛藏在記憶中的滋味,而在這吃喝庸俗之事中,裏頭文化的意涵卻是深刻。所有的料理或小吃都有其內在的歷史,就像是一生命般,透過環境的賦予,而形成個性;其中,在台灣發展的中華料理,因長期殖民所有下宛若大鍋炒的文化雜揉,形成獨樹一格的新中華料理;如只有台灣才有的川味牛肉麵,福州沒有福州麵,而溫州其實是不賣大餛飩,這些直指鄉愁的表徵,以味覺追溯至生命歷程那無法忘懷卻也模糊的片斷,那是人對時間最後的抵抗,想把甚麼美好給挽留,卻意外成就美麗的錯誤。

  焦桐提到,他曾見過一名坐輪椅的老人,被子女抬上沒有裝設電梯的餐館,究竟是甚麼樣的味道,使已邁入遲暮之年的老者,如此無法忘懷?飲食並非單純食材與手藝的對決,飲食之所以誘人口舌,讓人再三拜訪,無非是其內在深厚的信仰,形成餐館的特殊人文精神,讓人心身嚮往,讓人身歷其中,感知其靜好悠然;那樣的溫厚造就了料理時所加入的人心,一種精緻藝術的與人肉身的衝擊結合,使其口味不再只是浮游表層的美,而是直指生命中最內在最核心的部分(恰如黑暗裡一道閃光)

  我們是否有無法忘懷的味道呢?那種讓人泫然落淚的口齒留香,那種屬於自我,被深深打動的擴散與餘韻繞樑。藝術之於人亦是如此,若沒有了人心,沒了誠懇,沒了經年累月厚實的慢活,一點一點逐步踏實堆疊,又如何走回靈魂中最純粹美好,那霧中風景般的原鄉。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寫詩] 文青


2012.12.06

文青

微冷微雨
微微走上街頭
微風吹拂微舉雙手
微微地想用肉身去擋
狂亂的風暴
微微寫詩
微微拍照
微微地煮杯咖啡
讓品嘗的人溫暖整季寒冬

偉大的人物也懂微微
坐在權貴的殿堂
命令每個人學習微微
像一條被豢養的狗
微微地躺在倫常的跟前
保持禮貌與優雅
微微地接受祂光榮的愛撫
並微微地告訴大家
世界和平

巨大的野獸也穿起微微的衣裳
對偉大的人物微笑
對可敬的敵人微笑
並邀請大家參加它的變裝舞會
它說,笑容是微微的禮貌
變裝也是
它微笑地望向大家變裝地說:
「微微是一種正義
對於反抗它的人也只能
微微地踩扁」

微微很小很小
需要很多很多力量
才能扛起自由之重
微微很小很小
需要很多很多詩與照片
才能扒開野獸的衣裳
微微很小很小
很多微微疊加很多微微
聚集在舞會之外
聚集在高貴的尖塔與拒馬之外
盛大地遊行
盛大地吶喊
盛大地揮舞自由的旗幟
盛大地叫醒所有作微微夢的人們

微微是
一只紙飛機向陰鬱的雲層
義無反顧地飛去
微微是美
是蒼白牆垣裂開綻放出的小花
微微是流星是生命
來不及許願便消逝在漫漫長夜
微微是孤獨是溫柔
是文明流下  最後的眼淚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雜記] 被壓縮的一代

2012.09.14

被壓縮的一代

  身處時代的人們,本身就是被時間推著跑,當其被推到應是嶄露頭角卻力有未逮時,問題便隨之浮現。近日來,報章雜誌多報導關於六七年級生多面臨現實無以為繼;無論是前些年沸沸揚揚的22K,又或是近日來台勞衍生的風波及討論,不禁讓人開始檢視,這個生活環境太過富裕的世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如此草莓如此嬌貴,迎來社會化此一生命不可迴避的浪潮,竟一瞬間被摧毀殆盡。

  駱以軍曾標誌,此一世代乃經驗匱乏之世代。所有的感官元件,皆已連結上網;所有的感知已不同於舊時;所有的資訊皆可透過發光的平板,與切斷空間的隱形力場,視野便能觸及世界。龐大的數位訊息,成了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存在於自然的花香與陽光,漸漸在群體記憶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咖啡館裡的塑膠花,及象徵布爾喬亞的苦澀香氣。然而,這個令上個世代稱羨的世代──他們幼時物資匱乏,生活貧脊,以至於必然的力爭上游及勾心鬥角,信奉著就算踩踏他人的屍首也要向前走,才能通往美好未來的想望──如今這些後輩卻唾手可得,並花用得理直氣壯,如何不讓他們忿忿不平,也只好擺出理所當然的姿態,去評論這個世代的作為:缺乏野心、安於現狀、害怕挫折。

  事實上,匱乏一詞聽來刺耳,卻也是一種無法迴避的悲哀。所謂匱乏已非作為怠惰而迴避學習的結果,而是打從一開始,這個世代所面的世界就是匱乏。多元教育致使學習版塊的錯移,至高無上的名憑主義,如此信仰取代所有宗教思想,定義作培育下個世代的旨意。因為所擁有的資源太過豐富,若不趕緊利用,以便在仕途爭取卡位機會,勢必比他人晚了一步,最終在這個激烈又快速的社會,一不小心就要摔落無底深淵。究竟這個世代在求學的過程中學到了甚麼?一天七份考卷,一個學期四次模擬考三次期考,補習班、書桌、學校的轉身,生活宛若多拍的舞步,緊張且迴旋,竟容不下一點空白去體會隱於身邊,那屬於人與萬物接觸(情節如同與外星族裔指尖相碰的剎那)震懾於多種不同生命同處一個空間的和諧美感。

  或許所有的一切都被壓縮了,以至於當六七年級們,終是踏上社會的那一瞬間,他們才發現所有的努力都只是謊言。沒有知識是能夠與實踐脫節,儘管百科全書詳盡地記下所有植物動物的學名及科別,但當面對一條狗的那個時刻,原來我們對生命如此陌生,如此手足無措。這一切看在經驗堆疊成的四五年級世代,是多麼的荒唐可笑;因此,替他們找到一個鞏固其世代威信的理由:六七年級的的確確是個草莓族群,我們必須手牽手繼續守護他們。

  前浪停滯,後浪依然蜂擁向前,在這般擁擠的海潮景觀,最終也只化作碎沫。事實上,經驗不足可以利用時間完滿,但已經沒有人願意給我們時間了;夢想的窒礙,最終步向凋零破散。大家總想在這資源看似豐富實際上卻太過匱乏的土地上挖掘些甚麼,嘗試殺出一條血路,但所有掌握經濟命脈的權貴都有自己的理由,堅守現在所擁有的資產,不願讓出,不願提攜,甚至拒絕改變。然而,這是個變化太過快速的世代,不變與變,使得生於這個世代的人們陷落焦慮的命網,就如同清晨泛起的大霧,我剛推開家門,走向森林的第一步,前頭是否斷崖,猶未可知。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寫詩] 時光答錄機


2012.09.01

時光答錄機

撥一通電話
給可能不在的你
於嘟聲後
聽見一片海洋

試著在無人的沙灘撐起陽傘
試著調度一些用過的動詞
去刺飄移的雲
試著依附陰影來躲寧靜的焦慮
試著屏息
如扁舟上的老翁
虛擲青春所有
只為釣起一尾命定的大魚

潮汐終是吞沒昔日信步的灣岸
懷有祕密的貝殼
也返回故鄉
嗚嗚笛鳴
一方倨傲的燈塔遠望輪船出港
遺下煙霧重重地朝年少壓來
蓋下話筒
掩滅群星
所有記憶一如菸頭星火
落在
玄武崩裂
風櫃裡一聲長嘯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