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雜感] 留下的滋味


2013.02.24

留下的滋味

  昨日聽焦桐演講,講的是飲食,是我們出生後潛藏在記憶中的滋味,而在這吃喝庸俗之事中,裏頭文化的意涵卻是深刻。所有的料理或小吃都有其內在的歷史,就像是一生命般,透過環境的賦予,而形成個性;其中,在台灣發展的中華料理,因長期殖民所有下宛若大鍋炒的文化雜揉,形成獨樹一格的新中華料理;如只有台灣才有的川味牛肉麵,福州沒有福州麵,而溫州其實是不賣大餛飩,這些直指鄉愁的表徵,以味覺追溯至生命歷程那無法忘懷卻也模糊的片斷,那是人對時間最後的抵抗,想把甚麼美好給挽留,卻意外成就美麗的錯誤。

  焦桐提到,他曾見過一名坐輪椅的老人,被子女抬上沒有裝設電梯的餐館,究竟是甚麼樣的味道,使已邁入遲暮之年的老者,如此無法忘懷?飲食並非單純食材與手藝的對決,飲食之所以誘人口舌,讓人再三拜訪,無非是其內在深厚的信仰,形成餐館的特殊人文精神,讓人心身嚮往,讓人身歷其中,感知其靜好悠然;那樣的溫厚造就了料理時所加入的人心,一種精緻藝術的與人肉身的衝擊結合,使其口味不再只是浮游表層的美,而是直指生命中最內在最核心的部分(恰如黑暗裡一道閃光)

  我們是否有無法忘懷的味道呢?那種讓人泫然落淚的口齒留香,那種屬於自我,被深深打動的擴散與餘韻繞樑。藝術之於人亦是如此,若沒有了人心,沒了誠懇,沒了經年累月厚實的慢活,一點一點逐步踏實堆疊,又如何走回靈魂中最純粹美好,那霧中風景般的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