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雜感] 蔡琳森新書《杜斯妥也夫柯基》發表講座

2015.07.26

蔡琳森新書《杜斯妥也夫柯基》發表講座

  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現代詩大概是在大四的時候,時值流力三修的期末考壓力,再修不過就要延畢一年,而且好不容易推甄上的研究所也要對我說掰掰了。在此煎熬下,書讀得很煩,翻來翻去都是難懂的方程式,推導來推導去,都是一面巨大的牆。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我居然放棄了考試(只有那一天),開始在圖書館內閒晃。當亂逛到擺詩的書架前時,我抽了一本周夢蝶的《十三朵白菊花》隨意翻翻(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要去讀詩,對我來說現代詩是晦澀難懂,而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好好的一個要給人看的東西,一定要寫到讓大部分的人都看不懂),整部詩集我沒幾首詩看得懂,卻被一種「美」的感覺給捕獲;這樣的體驗超出了之前的閱讀經驗,讓我很想搞清楚這種不同於小說敘事的「美」是如何在這些短的句子提煉而出,為何這些簡單、沒有巨大敘事結構的句子可以像是一把銳利的小刀,輕易地刺進我的內心。

  於是我開始讀詩。

  就這樣讀了好幾年。在讀詩的過程,ptt詩版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也可以說,我對詩的感覺幾乎是從裡頭的作品去吸取、感受。那時候我特別關注幾個創作者,像是yclou(羅毓嘉)、Msjay(崔舜華)、catball(喵球)、arkino(莊東橋)、Cannonball(王志元)、rinari(蔡雨揚)、devmask(任明信)、Bjiao(蔡琳森)、sea35(陳昌遠)等,我並不知道文學圈是怎麼看待這群利用網路平台的作家,我也不知道他們究竟是甚麼樣的人,也不知道他們的詩是不是真的就是好的,便這樣一直讀下去並喜愛著,把他們的詩一首又一首地抄在筆記本裡頭。或許對很多人來說他們詩的源頭可能是余光中,可能是楊牧,可能是鄭愁予,但對我來說,這些跟我年紀相差不多的創作者反而是那股把我拉進詩的世界的力量;儘管我從來都不認識他們,但這群陌生人彷彿就在身邊,陪著我一起走過了摸索的黑暗時光(現在還是不長進地停在摸索階段QQ)。

  昨天的座談之於我就像是一個接點,連結了虛擬與現實,彷彿地球的探測船終於航行到靠近冥王星之處,得以看清楚那些天文望鏡裡頭模糊的細節。我在台下聽著,就好像我在詩版默默地(變態地)隱匿著、看著他們表現自己內在的文字世界,我始終是那個祕密的讀者,聽他們說自己的寫詩經驗,讀詩經驗,如何選詩出版自己的詩集以及身邊瑣碎的、關於詩與自己的秘密。座談會後,我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星系,繼續過著與他們無關的生活。但就像是歌迷之於歌星,我的生活就這樣被他們的作品給安慰,被他們也曾經因為創作而苦惱給安慰(一直以為他們都是下筆如神),被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給安慰(好像只要繼續寫下去也有機會跟他們一樣好的錯覺)。

  謝謝蔡琳森,自由的人總是有許多奇特好玩的見解。我喜歡《杜斯妥也夫柯基》中那些有趣的知識,總是巧妙且精準地折射出溫柔字詞,形成另一個豐富且神祕的世界。在那個世界無關於現實中的總總拘束與壓迫,在那裡彷彿我就像是唐‧德里羅的短篇小說〈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人味時刻〉中的衛星操作員,遠遠地望著我們原本所處的,這既悲傷又美麗的藍色行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