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雜感] 吳明益新書《單車失竊記》發表講座

2015.07.22

吳明益新書《單車失竊記》發表講座

  我是先認識吳明益老師的人,才認識他的小說及文章。那是台文館由簡義明老師主持的散文課程,每堂邀請不同的作家及學者來談散文的寫作及分析。吳明益老師是最後一堂課的講師,而那堂課影響我後來對文學的看法。

  我記得那堂課的主題是討論有關非虛構文學的魅力。在此之前我對於散文的印象停留在中國傳統的抒情美學,總覺得散文寫的就是一些日常,一些感懷。散文的存在好像是一種對文字及情感的炫耀,如何利用文字技巧將抽象的情緒提煉出黃金燦爛的語彙。然而,吳明益老師那堂課卻顛覆了我的想像。吳明益老師引用了非常多國外之於非虛構文學的概念及作品,其中特別是知識性的散文的介紹;那些利用生命經驗去涉入社會,用自身內在龐大的知識去建構出的評論,讓我印象深刻。那些文章的力道脫離了一般散文自溺式的剖析,形成一種對抗社會的銳利爪牙,以自己的能量去面對不停壓榨自我的現代化生活。吳明益老師最後以深掘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勉勵學員,如何利用自己所學的長處,深刻地去挖掘,透入其內裡,才有辦法寫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字。

  那堂課後,我重新思索從前對於文學的鑽研及感受。我開始嘗試去接觸文學以外不同文類的文章及書籍,也開始意識到,傳統抒情的自我剖析,其實也涵蓋了社會之於一個人的影響。每個人都是身處這個環境的,不可能去忽略外在之於個人的變動及拉扯,人也沒辦法一直待在自己身處的靈魂世界之中,必須去了解整個結構性的問題,才有辦法看清楚個人及他者。後來台文館陸續開設的課程,如農業與食物的書寫、非虛構寫作等文學外的課程,都帶給我不同於生活的風景。

  我讀吳明益老師的第一本小說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那時我剛考上公務員正接受基礎訓練的期間,我每天都提早一個小時到教室,看自己喜歡的書。《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一本調性不同於其他作品的一本書,它並沒有像是《睡眠的航線》或是《複眼人》鑲嵌入許多歷史及環境知識,那是一本關於記憶的書寫,其中的筆法非常溫暖,像是一層迷霧壟罩在整個已經消失又被重建的中華商場。每篇故事中都有一名魔術師在天橋上表演魔術,而每篇故事中都有一個你無法稱之為魔術的奇蹟發生在裡頭的角色身上,在歷經了那樣超現實的時刻,都對每個小說的人物烙印了一個足以影響未來的咒語。我被如此的情節安排深深吸引,我開始去探索那些現實被摧毀,記憶中卻還在的曾經,但我總是無法像吳明益老師那樣重建它,它們好像真的死去再也回不來一般,在我不經意之間,永遠地離開。到今日,我還是很難精準地描述《天橋上的魔術師》對我的震撼(儘管老師後來揭露那些都只是他的唬爛故事,像是天橋上說書人一則則讓人誤以為真的故事),為何那些看似平淡不賣弄的文字,像是一把冰冷的手術刀,溫柔地把社會及生活支解,隨後又拼湊成一個全新樣貌。

  後來我接續讀了《睡眠的航線》、《複眼人》、《浮光》、《迷蝶誌》及最近出版的《單車失竊記》,每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每本書都是一個新的題目的挑戰;但某個部分,這些作品揭開某個關於我所存在的土地,一些不為人知,非常微小的切面。那些我根本不去理會,甚至鄙棄的黑暗空間,其實一直都在,默默地影響著我們外在的環境,也被我們默默地傷害又或是遺忘。每本作品對我來說都是一座未知的高山,我每爬一回,就好像成為一個新的人,每越過一座峰頂,就像是多看了幾種隱藏在森林的新物種,也認知到原來自己是如此地匱乏,以為自己所習以為常的都市生活就是一切。

  星期三的講座非常精彩(但聽說之前幾場有更精彩的),老師將自己寫《單車失竊記》的後台知識一一介紹給台下的書迷。原來一本小說的背後,竟有一如此豐富龐大的考察及知識複合體所支撐起,裡頭有關銀輪部隊的照片像是閃光般瞬間照亮了我讀過《單車失竊記》的每一個畫面。一名名士兵揹著一輛輛折疊腳踏車(現今已作為都市休閒交通工具),渡過湍急的野溪及雨後泥濘叢林,有些人戰死,有些人帶著無法癒合的傷口回到家人身邊,有些人卻回不了家,在陌生的異鄉定居成為一輩子的流浪人,而那些無生命全被英軍丟進了印度洋,永遠地安眠在深不見底的海溝之中。《單車失竊記》就像是故事中最後被掩埋而因樹的長大再次出土的自轉車,它透過一個痴人追尋,讓現世的人心,好像被甚麼幽靈觸碰到,看見了另一個時間切片及感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