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雜感] 電影《Reservoir Dogs》觀後速記

2016.01.27

《Reservoir Dogs》作為昆汀的首部作品,定調了他往後的電影風格,特別是其訴說故事的節奏和結構。在《Reservoir Dogs》中昆汀將故事的各個部分拆散重組,形成另一種更為有趣的劇情推進節奏。

全景幻燈為19世紀德國發明,同時有25人於環形幻燈屋觀看幻燈片。幻燈屋的形狀像個圓筒,透過25個小窗口內的機械齒輪裝置,在立體鏡中看見所有的連續幻燈影像。這樣的觀看角度彷彿創作者般,可自由重新組成各個畫面的關聯,並重新提供新的敘事意義。這樣不同的影像展現正巧與現今的電影結構相反,觀眾從一捲線性的敘事軸,慢慢地在故事指南裡繞行,直到抵達終點的那刻才能夠看見電影的全貌。昆汀巧妙地利用前後兩種不同的敘事角度重組,建構出全新的懸宕及趣味。


《Reservoir Dogs》一開始即批露故事的結局──珠寶搶案最終是失敗的,數人死傷,有內奸,透過一名名為喬的男人所組織的臨時犯罪集團,他們因彼此陌生互不信任而起爭執。這樣的敘事安排間接強迫了觀眾不能從線性敘事的概念去了解故事,必須從各個落於電影光影時空中的片段,自行去組裝出屬於自己的故事邏輯。故事將全段拆成一開始的聚餐、Mr.Pink、Mr.White、Mr.Blonde、Mr.Orange這五個部分,這五個部份又分別是一個個獨立自主的故事,剛好從四個人物的觀看角度搶案的終局(聚餐則是作為一引言,將各個人物串在一起)。這四個人的故事也剛好將四個人物的性格特色目的透過搶案的組織去突顯出來,也透過各自加入的經驗回顧,在觀眾對各個故事的重疊記憶,彼此接合組織,揭開蒙上面紗的事件全貌。這樣的故事加入了觀眾的涉入才能使故事獲得更為全面的組合,使得《Reservoir Dogs》電影的故事不同於傳統的線性敘事模式,更為多面立體。

儘管《Reservoir Dogs》這部電影放在昆汀的作品中遠不如其他成熟完整;過多細碎快速的對話,夾雜著導演特別的趣味及關注,卻沒有與電影特別黏合,也沒有烘托電影劇情深度的作用,那僅僅是作為對話,一種日常繁複、不耐且無意義的口語交錯,有時過度讓人煩躁,有時讓人覺得過於刻意。然而,這些非常特殊的,被稱作昆汀式的碎念節奏,在往後的作品中更能夠把握控制,將黑色的、引人發噱的嘲諷及幽默,以及利用暴力壓縮形成的速度感,成為往後作品獨特的辨識招牌。對我來說,《Reservoir Dogs》可以看見昆汀的起點,那尚未成長宛如種子深埋泥地的原型等待狀態,慢慢地長出自己的枝枒修飾自己的形體樣貌,彷彿因為這部電影的出現及嘗試,也才有後來的《Pulp Fiction》、《Django Unchained》、《Inglourious Basterds》等大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