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雜感] 電影《The Revenant》觀後速記

2016.01.11

《The Revenant》是一部非常龐大架構的電影。在整個故事背後有一個很深的歷史脈絡,牽涉到文明與原始的討論及思辨,也使得故事放置在冰天雪地的荒原之中,更凸顯出其衝突調性。故事的主角葛萊斯是一個非常尷尬的腳色,一方面他曾經與原住民生活過,對於荒原的各勢力的分布及環境瞭若指掌;然而,他本身的血統及身分又代表了入侵的西方文明。這樣的安排使得當腳色被各方遺棄的同時,彷彿被拋擲至最為邊緣的處境,他成了一個孤獨的個體,失去了群體障蔽及保護,將自身所有的一切全暴露於世界中,直接面對毫不留情的傷害及磨難。電影並沒有著墨於歷史背景太多,導演將所有的重點放在葛萊斯對抗自身的傷痛及整個危險至極的環境。為了回到營地向拋棄他並殺了他兒子的同伴報復,即便拖著殘破不堪的身體,也不斷地向前移動,並一次又一次地將自己置於更危險的境地(所有的移動都為生存而行,卻更深入危機之中)。電影全採自然光及長鏡頭拍攝,讓整部電影的影像存於近乎紀錄般的旁觀視角,而這樣的旁觀中的理性疏離,也襯托出荒原世界中的冷冽及殘酷,而其專注於腳色的畫面又讓觀影者的思緒進入到不同於外在的精神世界,在主角與亡妻的回憶畫面交錯下,人的情感被含蓄地包藏在極端破損卻尚有一息的靈魂之中,形成一股光環勾勒出人的存在,將「人」的概念從自然之中獨立出來。


可惜的是,《The Revenant》並不完美,在劇情的編排上,讓我感覺到部分些許冗贅、分配不均。特別是最後的復仇大戰,利用短短的篇幅製造劇情的高潮,又迅速收尾,使得故事的前半對於後半部的節奏及氣氛有明顯的落差;與費茲羅傑最後的血肉模糊的搏鬥,不但無法呈現出前段與灰熊身貼身的搏命纏鬥的驚險及刺激,反而流於灑狗血、好萊塢式的陳套演出。另外,對於葛萊斯的背景也沒有描述得非常清楚,使得葛萊斯的情感脈絡,有一種模糊不清的感覺。當我嘗試著想去了解其立場而拉出的矛盾,這樣的尖銳碰撞元素卻帶給我一種不確定的、朦朦朧朧的含糊,也使得葛萊斯的情感張力減弱了幾分。然而,我卻非常喜歡電影中表達出生命某種面貌及圖像,在其高遠綿長的鏡頭,緩緩地帶過其各種對照及衝突,那種生命的痛楚及無力,反射到我的思考及感官之中,卻也同時感受身而為人一種對於苦難的掙扎力道,對於生命必須前行的旺盛能量。當葛萊斯赤裸著身子從馬的屍體走了出來,從死亡走出的新生,彷彿預告了另一個生命意識的形成,這也影響了最後葛萊斯如看待自己的復仇,也重新思考了自己的情感與生命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