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4
我很喜歡閔旭這篇發表於24電影誌的《踏血尋梅》影評。他指出我在速記裡沒有照顧到的部分;在於導演其實是希望能夠以商業手法,去包裹其思辨厚度,讓觀影者更能夠進入故事的核心主軸。在如此策略及手法上的選擇,自然不同於金馬其他四部電影,其呈現出氣勢落差,若放在一起討論,是有失公允。這篇影評也讓我重新思考,若是從商業片的角度去看待《踏血尋梅》究竟是不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呢?
從慣常的商業電影手法中,我覺得好的商業電影有幾個要件:(1)有一個清晰明白的核心主軸;(2)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去探觸議題的本身(重口味);(3)以不平衡的手法去平衡電影(這樣的不平衡是立基於社會普遍的傾斜,如刻意去描寫殺人犯的悲劇人生,進而引起觀眾對陌生觀念的共鳴)。在《踏血尋梅》中,基本上這幾個要件都算是符合;導演以一起驚世駭俗的分屍命案去討論刑事案件中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立場及心境,刻意去描述關照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背景,使得整起命案所帶來社會問題的立體且深入。然而,我始終還是覺得《踏血尋梅》缺少了些甚麼,原先應該重如泰山的悲傷故事,卻有種輕飄飄的空靈感。
導演在《踏血尋梅》一片中,過份地想要去照顧所有的面向,而使得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播放時間中,塞入了太多想要著墨加強的片段,致使敘事力道過於分散(無論是白只或是春夏都很難讓我站在其腳色的視角,僅僅只是理解,而這樣理解卻無法說服我這個他人進入他們的孤獨世界)。就像是速記回應中閔旭所提到的,若是加重臧sir的腳色力道,以一個刑警的視野去進入犯罪人及被害人的心靈風景,將其自身的矛盾掙扎及與辦案過程中的碰撞加重,讓整個敘事線並非由全知觀點及臧sir觀點以閃回的手法互相跳接,造成資訊傳遞上的落差及疏離,或許能使整部電影的煽動性提高,使得觀眾更容易進入電影中的腳色。
我認為韓國大概是亞洲各國中,利用商業電影去處理社會議題最厲害的國家。無論是奉俊昊的《非常母親》中處理母子或是身障者的邊緣處境或是《殺人回憶》中探討警察辦案中的掙扎及壓力,或是黃東赫的《熔爐》中揭露特殊學校中潛藏的黑暗角落及富智瑛在《失業女王聯盟》表現出社會運動面對強權的無力感,再再激起我觀影時的情緒。這些電影除了精準的故事敘述外,透過光線顏色及畫面構圖的精密設計,都使得電影中所欲傳達給觀眾的理念或情緒,更為深刻且清晰;彷彿導演非常確定自己所欲達成的目的及手法,完美地控制了整部電影的節奏及觀眾的呼吸。或許《踏血尋梅》在整體表現還是差了那麼一口氣,就像閔旭於最後所說的,《踏血尋梅》確實在藝術及商業間去得某種平衡,在華語電影中算是一個不得了的里程碑。然而,我覺得導演應該更大膽地取捨電影欲製造的效果究竟是甚麼?這樣的意識應先於藝術手法的選擇,才能夠更進一步去調控電影裡的節奏及步調,使得電影不至於顧此失彼,蠟燭兩頭燒,最後沒辦法產生其預期的效果。
畢竟這只是翁導的第三部作品,能夠有這樣的企圖及表現,確實足以給他金馬最佳影片入圍一席之地。我很期待翁導之後的電影,或許他的策略及手法在更為圓滑純熟後,能夠帶給華語系國家──特別是台灣,不一樣的刺激及進步。
24電影誌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24filmmag/photos/a.211667082308554.50775.204640373011225/636863493122242/?type=3&fref=n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