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1
簡單說一下我不是那麼喜歡《逐夢大道》的原因:
1.我很討厭英雄主義。《逐夢大道》所有的劇情推展核心是圍繞在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身上,所有運動的決策都是由金恩博士主導的,其他決策圈的人就好像花瓶一樣,偶爾扮演吵架及說出關鍵一句話的龍套腳色,而且所有除了金恩博士以外的人,都非常模糊。
2.故事中有提到麥爾坎X及學調會與南方基督教領袖大會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正是社會運動電影中最迷人也最少人處理的地方。我認為所有的社會運動都面臨到不同組織對於不同路線或是主導權的搶奪(如318運動的賤民解放區,香港雨傘運動佔中三子與學生團體的矛盾)。電影針對這個部分就是輕輕放過,讓我有種南方基督教領袖大會很像收割集團的感覺(連後續拍電影都要割)。
3.電影所有的比重很大量地放在金恩博士的演講。我當然可以理解一場完美的演講可以鼓動人心,但是電影中加入過多這樣的比重,會使得整部電影過於濫情。幾乎絕大部分的社運電影都是這樣拍的,老實說,看得有點膩。明明社會運動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處理,像是決策圈內的衝突,決策圈以外與決策圈的衝突,路線的爭執,政治利益的交換或是更為細緻的策略推演與算計,甚至可以寫背後的私慾流動及其理念與實踐的矛盾,又或可以用其他角色的觀點去側寫金恩。這麼多的方向,為什麼一定要精神喊話,最終獲得勝利(好人都還當官,壞人全部落選)。
4.看完《逐夢大道》其實我沒有更多的啟發。對於社運這樣宛如密室般的小型政治體,我覺得其複雜遠遠大於電影所表現的。對我來說,社運訴求的成敗通常都不是重點(如果從訴求是否達成而論成敗,我認為社運通常都是失敗),反而是在這個團體中發生過甚麼,才是真正迷人之處。《逐夢大道》之所以讓我有點不爽,就是他把一場運動單純化為一個個人政治魅力的舞台,裡面的好壞都非常明顯,成敗都非常的清楚;我甚至認為選擇塞爾瑪事件作為題材更有其本來就打算這麼做的意圖(電影如果選擇處理奧爾巴尼運動或許會更有趣)。我覺得用這樣的方式去描繪社運,會讓社運過為理想化,我覺得如果能夠逼近社運的本質及矛盾,讓所有現在或未來可能想投入的人更了解其內部的運作及衝突,反而更能了解社運真實的樣貌。
不過從《逐夢大道》就是要濫情,就是要明顯分出正反雙方,運動就是要成功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在,它精確地描寫了黑人權力爭取的艱難。這個艱難是由整個白人政治圈所產生的,像是在電影中不時出現情治單位的記錄,以及金恩博士或其相關參與人隨時暴露在死亡威脅的描述,營造出當時白人與黑人之間種族的分歧不單單只是一個刻版印象,而是這個刻版印象是有一個國家機器在背後操作及推運,甚至這樣的刻版印象是某種白人為了維護其利益而積極去守護的。另外一個讓我感興趣的地方是金恩博士與政治當局的談判;這是個社會運動電影比較少會出現的場景(當然這也是塞爾瑪運動的特色),而會造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金恩博士在此運動前已取得諾貝爾和平獎,並以被白人政治圈重視,擁有與總統斡旋權利法案的資格。電影中出現了很多政治及利益討論的部分,像是第一次遊行的暫停(在運動前,總統派人去與金恩談判,若能終止遊行便允諾下次遊行的申請允許;也因此,我猜測金恩基於遊行可能潛伏的危機及參與者的安全,做出了讓步),使得社會運動的理想色彩多了幾分現實面的考量及計算。而在處理決策壓力的部分,電影也多所描述,像是金恩博士到後期的猶豫或是理想與家庭的衝突,也讓整部電影中的金恩博士更有血有肉。
總結來說,我並不討厭《逐夢大道》,但也不特別喜歡。它可以說是各方面好像都照顧了一些,但就這樣輕輕拂過(有可能考量電影的主題及篇幅)。就作為一部陳套的社運電影,《逐夢大道》可以說是呈現出更多不同面向;細緻地處理了金恩博士的情感及領導運動的壓力,並再現當時黑人與白人間的種族緊張及不平等。然而,畢竟是部陳套電影,很多事情也就只能這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