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4
1.
昨天去看了電影《太陽的孩子》。這是一部非常純樸的電影,使用的語言都很直接,電影演的就是全部,沒有太多影像符號串接的隱喻,電影訴求的也不是高潮迭起,也不是內裡深層狀態的凝視,是一種非常明確的,把所有眼睛能夠看見的,感覺的,非常清楚地呈現給觀眾。或許會覺得這部電影的藝術價值不高,但我覺得這是一部每個人都應該去看的電影。《太陽的孩子》裡用不同於我們習以為常的漢人角度去詮釋原住民的生活,我可以很明顯感受到我與阿美族人價值的落差,他們對於土地、金錢、生活及人與人之間鏈結的感受都與長期浸淫於現代化生活的我不同。我可以感覺到長期以漢人為主要視角的敘事脈絡(包括漢人所建構的原住民形象,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一直不斷地侵蝕他們的生活,去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這也造成上一代與下一代因為所受教育的不同,產生了思想上的落差。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即使到了更為自由的現在,人還是很難真的去了解別人,去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事情,很難真的去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的作為,甚至要強迫別人改變以配合自己。如果台灣真的要建置一套屬於自己文化系統知識,卻無法看見原住民的文化及其與土地環境之間的思考,那文化教育也無法脫離中國文化思想的複製及變奏。
2.
星期五看《百日告別》。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導演於其喪妻的心路歷程的思考內化後所拍出的作品。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是節制且寫實的,完完整整地保留了生者之於逝者的哀愁及悲痛。在與摯愛突如其來地分離,人們往往及輕易地把自己孤立於一個禁閉的時間島嶼之中,不斷地追索,不斷地責問自己,不斷地想去撿拾遺落的、已不復在的事物,不斷地體驗生離死別的情感。而《百日告別》,與其說是向死去的人告別,更像是從此一閉鎖的死亡體驗出走,在反覆地模擬生離死別的過程中,那些記憶終將漸漸輕了,告別蓄積形成的強烈情緒及痛苦。我很喜歡電影中的旁白文字,喜歡林嘉欣內斂壓抑的情緒表演,以及最後,小巴慢慢駛離法會的蜿蜒山路。我不敢說電影結束了(又或是百日之後),電影中的兩位主角(被留下的人)真的放開了甚麼,又或是真的頓悟了那些曾經膠著的情緒;生命依然陷於倉皇的迷霧,那一點一點的憂傷還未離開,但新的生活正緩緩地於身後開展、延長。
(不得不抱怨,農藥那段真的很出戲QQ)
3.
今年進電影院看了五部台灣電影(愛琳娜、醉生夢死、刺客聶隱娘、百日告別、太陽的孩子,醉生夢死準備看第二次),非常滿足,非常幸福。感謝台灣的電影創作者。
(另外在高雄電影館看了紀錄片《行者》,棒到沒話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